標簽:
滇金絲猴維西白馬雪山旅行攝影阿茲貓 |
分類: 阿茲貓國內行 |
性感的紅唇,精致的五官,動人的眼神,沒想到這么容易就見到了“雪山精靈”滇金絲猴。得益于滇西北生態保護項目的開展,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大改善,滇金絲猴種群的擴大,便是最好的證明。

無心觀賞奔子欄的璀璨星空,清晨天不亮我們便出發了,從這里到維西要開兩個小時的車,必須在九點之前趕到,因為這是一個僅在上午開放的景區—響古箐里白馬雪山保護區滇金絲猴國家公園。白馬雪山地處迪慶州“三江并流”的腹心地帶,滇金絲猴的分布區域十分狹窄,僅限于金沙江、瀾滄江之間的云嶺山脈,海拔為2800至4300米的雪線附近。正因為生活在高海拔的深山老林中,是世界上棲息海拔高度最高的靈長類動物,世人極難睹其真容。滇金絲猴,曾經是這個星球上最神秘高貴的物種之一,被外界發現也才不過一百多年。一想到馬上就可以見到野生的滇金絲猴了,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。第一次見到它是在北京動物園,我覺得任何珍稀動物一旦關到了籠子里,就和標本沒什么兩樣了。
之所以使得普通游客也可以近距離觀賞這種國家一級珍稀瀕危動物,因為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采取了投食吸引的辦法:每天早上9:00-9:30會有一次喂食。這時猴群會從山上下來。國家公園設置了12個觀測點輪流投食,不一定趕上哪個。我們坐景區環保車到山腳下,然后徒步走了半個多小時,接近今天的投食點時,突然頭頂一陣悉悉索索的樹葉聲,猴群現身了。我趕忙加快腳步,只見工作人員拎著一個大麻袋,里面裝的是滇金絲猴最愛的松蘿,他一邊吹著哨子,一邊撒在樹林里。
開飯了,猴群三三兩兩從樹上下來,距離我們不過三四十米。它們已經習慣了被圍觀,很鎮定地坐在地上吃起來。就像約好了一樣,大家整齊地背朝大家,就是不讓你拍個正臉,氣死人的節奏。無奈,眾人只好耐心等待。
這時,一只身材魁梧的大公猴不慌不忙向我們走來。好一個“美猴王”,只見它身上的毛色由黑到灰黑再到灰白,濃密干凈。頭頂長有尖形黑色冠毛,毛茸茸的白臉上粉紅色的厚嘴唇格外醒目,黑黑的圓眼睛,目光柔和,性情想必也溫和友善。滇金絲猴隸屬于靈長目的猴科金絲猴屬。它的正式名稱應該是黑白仰鼻猴,不過別稱就太多了,什么雪猴、大青猴、白猴、花猴、飛猴,藏語稱其為“知解”,傈僳族語稱為“扎密普扎”。
不像成年猴子那樣淡定,毛色灰白的小滇金絲猴抓過一把松蘿便上了樹,在樹上才是最安全的吧。和人類的孩子一樣,頑皮的小猴子不好好吃飯,不停在樹上耍寶,摘片嫩葉,翻個跟頭,上竄下跳,精力充沛,萌化人心。
一只年長的雌性滇金絲猴抓起一把松蘿,胡亂塞到嘴里,那副認真篩選的表情好像彈棉花的老太太。它們大快朵頤的這種絲狀地衣附生在松樹枝干和巖石上,但是松蘿的營養成分不高,滇金絲猴每天都要攝取大量的松蘿才能滿足正常需求。云冷杉和針闊混交林是滇金絲猴的主要生境,它們的主食除了松蘿,還有針葉樹的嫩葉、花苞及葉芽苞。與高等植物相比,松蘿的生長不受季節限制,任何時候都可以采到,易于消化。尤其到了冬季。
十幾年來,白馬雪山保護區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恢復得很快,目前數量約2500只,占到總數的70%。然而這片區域的松蘿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了,于是工作人員從別處采集松蘿后人工投食。為了避免影響它們的自然習性,每天投食的數量都有規定,不僅是松蘿,還有一些其它食物搭配以均衡其營養。為了避免游客過于接近,現場都有警戒線,工作人員負責維護秩序。
人工投食并非完全出于商業旅游的角度考慮,也便于研究人員了解滇金絲猴的習性。滇金絲猴在系統發育上處于舊大陸猴與猿之間的特殊分類地位,研究有助于認識和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程,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。但另一方面,人工投食的確會給猴群帶來隱患,如何做好保護與平衡發展,永遠都是這類事物的一個困境吧。
